李青雀也同样知道李承乾是想打听他的计划,但他并不介意将自己的计划告知对方,因为这也正是他计划内的一部分。
只见他晃动着硕大的脑袋,又小心戒备的看了一下四周,同时用眼神示意了一下。
李承乾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,立刻下令驱散了所有的侍卫和下人,因为接下来的话,显然已经不能让除他二人以外的任何人听到了。
果然当此处没有了外人以后,李青雀便凑到李承乾的耳边神神秘秘的小声说道
“在这长安城内我们想要杀他可能还有点难度,因为有可能会被父皇查到,但三天后他将前往青州,到时候我们要对付他那还不简单,只需要在路上布下埋伏,在将埋伏之人伪装成劫路的山贼,如此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干掉他了。”
“妙,妙呀,青雀你这一招简直太厉害了,哈哈哈!”
“哈哈哈……”
李青雀也同样看着李承乾相视大笑,这大笑要多阴险有多阴险,让外面的侍卫都听得不寒而栗,不用猜也知道这两人又合伙想出了什么阴谋诡计了,也不知道在长安城中又有谁要遭这两位皇子的毒手了。
此时远在深宫中的李恪也莫名的打了几个喷嚏,他有些无奈的摸了摸鼻子,不知道哪个混蛋又在骂自己了,真是头疼呀,人太优秀了也不行,容易遭人嫉妒。
看到李恪打喷嚏,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担心的看了他一眼,随后便立刻递过来一张手帕说道:“天气冷了,恪儿你也要注意身体,独自在外面多穿几件衣服。”
此妇人正是李恪这一世的亲母,也就是隋炀帝之女杨妃。
得知道自己的儿子三日后就要前往青州这个苦寒之地赈灾。
作为生母,杨妃自然是不免要担心的,所以当晚就把他召进寝宫来,给予一番亲切的嘱托,让他在外面事事小心。
杨妃因为其父隋炀帝的关系,所以在宫中除了李世民之外本就不受待见,李恪年幼时两母子就相依为命,过得格外凄惨。
还好自李恪长大以后,天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,倒也让她这个亲母少受了很多欺负,虽说惹祸也同样不少,但以后谁再敢欺负她,也要想一想惹不惹得起李恪这个混世魔王了。
而李恪前世母亲早死,所以也格外的珍惜这一世来之不易的母爱,早就下定了决心,这一世无论如何也要护生母杨妃的周全,不让她受到任何人的欺负。
“母后你就放心吧,我能照顾好自己的,你还不知道我的脾气,从来都只有我欺负别人的份,别人哪里敢欺负我。”
李恪郑重其事的对杨妃说,也是想让母亲安心一点。
不过杨妃听了以后却没有任何的放心之色,反而秀眉紧皱着说道:“正因为你这个性格,所以我才担心,你在长安城胡闹那还不太打紧,因为有你父皇和我暗中护你,可一旦出了这长安城,到时候山高皇帝远,一旦有事就只能靠自己了,切莫不可以再像以前那么冲动,凡事都想清楚,三思而后行啊恪儿。”
杨妃以重心长的嘱托,还紧紧的握着他的手,让李恪忍不住感动的直接哭了,擦了擦眼泪,重重的点点头道:“母后放心,我一定会小心的。”
随后母子俩又寒暄了一番,李恪这才告退回去,因为明天他要做好离开以前的准备。
三日的时间很快就到了,在这期间李恪也早为临行前做好了十足的准备,还又从李世民那里讨来了几万两黄金白银,想要发展自己的实力,这些东西可是非常重要的东西,在这世上无论你是谁,没有钱你什么事都做不成。
除了东西的准备以外,至于人手方面,除了随从的侍卫以外,李恪只带走了长史刘清峰,以及小将薛仁贵,这两个一文一武却忠心无比的手下。
至于那次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,则是无情的留在了长安,李恪用人的宗旨量不在多而在于精,且必须绝对的忠诚,有他二人的辅助,也完全可在青州大用了。
出行之时,李世民带着满朝的文武百官亲自出城相送,算是给足了排面,临走时更是紧紧的握着李恪的手各种亲切的嘱托。
如此一来,更加是让人羡慕妒忌恨了,长孙无忌打心里就不想来为李恪送行,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,送终还差不多,送行是万万不愿意的,只是碍于李世民的情面又不得不来。
即使来了也是掩饰不住的不服,认为李恪只是去青州赈灾而已,完全犯不上天子和文武百官出城送行。
只是因为上一次儿子的失言,所以他现在也不好在轻易的开口相劝了,李世民虽然明确表态不会再提此事,但长孙无忌的话语权已经在无形当中跌了一级了。
而且他也清楚就算劝也是白劝,李世民现在正值高兴,又怎么可能会劝得动,就算开口也只不过是白费口舌罢了。
这羡慕妒忌恨的人当中,自然也少不了李承乾和李青雀。
尤其是李青雀,他无数次梦中都似这样的场景,父皇带文武百官亲自相送,委派他去完成一个国家的大事。
可无奈他天生残缺身体肥胖,就连走路都非常困难,更别说委托他去长安城外办任何事情了,所以才一辈子也只能是羡慕,然后又从羡慕变化为恨。
和太子李承乾两人相对视了一眼,眼神之中寒光闪动,隐隐散发出一丝丝的杀气,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了计划,早在青州城的路上布下了埋伏。
任你李恪现在风光无限,也保你到不了青州城,还想改日凯旋归来争夺皇权,下辈子吧!
李恪其实也早已想到他这一路肯定不会这么太平,毕竟在长安城恨他的人太多了,别说长孙无忌这个宿敌,就是几个皇子也肯定不会想他平安到达,所以这一路必定是风波重重艰险无比的。
所以在拜别了李世民离开长安城以后,李恪就没有再继续高调赶路,只让刘清风带着一干随从专走大路。